久热精品在线视频,思思96精品国产,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,亚洲成在线a

<s id="x4lik"><u id="x4lik"></u></s>

      <strong id="x4lik"><u id="x4lik"></u></strong>

      裂生微地塊構造特征及成因模式:來自西太平洋弧后擴張作用的啟示

      牟墩玲; 李三忠; 索艷慧; 朱俊江; 李璽瑤; 王光增; 郭玲莉; 劉永江; 劉博 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;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地球科學學院; 山東青島266100;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(zhì)過程與環(huán)境功能實驗室; 山東青島266237

      關鍵詞:微地塊 弧后擴張 弧后盆地 裂解 西太平洋 

      摘要:微地塊是一種在現(xiàn)今空間尺度上相對微小的地質(zhì)塊體,在裂谷系統(tǒng)、被動陸緣、大洋中脊、深海洋盆、俯沖系統(tǒng)和碰撞環(huán)境中均有分布。微地塊有多種成因類型,其中,由裂谷系統(tǒng)、被動陸緣、弧后擴張作用導致陸塊或島弧發(fā)生裂解過程中所生成的新地塊或板塊,為裂生微地塊(rifting-derived micro-block)。本文主要結合西太平洋“溝?弧?盆”體系中弧后擴張形成的馬里亞納微地塊、馬努斯微地塊以及北斐濟海盆內(nèi)部的微地塊特征,初步總結了裂生微地塊的識別標志、運動學特征以及動力學機制。裂生微地塊的地殼屬性可以是陸殼或洋殼、陸緣弧或洋內(nèi)弧地殼,其邊界必有一側(cè)為離散型邊界,其余邊界可復雜多樣,如俯沖帶、轉(zhuǎn)換斷層、深大斷裂等,可以是已經(jīng)死亡的構造,也可以是正在活動的構造。裂生微地塊常見于伸展裂解系統(tǒng)、俯沖消減系統(tǒng)中,西太平洋的板緣裂生微地塊是在弧后伸展裂解的構造背景下形成的,隨著弧后擴張作用的發(fā)育而生長演化。基于前人研究,裂生微地塊的成因模式可總結為兩類:與深部地幔上涌相關的主動裂解型,如板片窗模式、地幔柱模式;與巖石圈拉伸、海溝后撤相關的被動裂解型。裂生微地塊的演化往往是多種裂解機制下綜合作用的產(chǎn)物,常常伴隨著不對稱、不穩(wěn)定的弧后擴張過程以及相對于周緣微地塊/板塊的旋轉(zhuǎn),這些都導致了裂生微地塊構造演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。對裂生微地塊的研究,使得洋?陸俯沖帶、造山帶的研究將更加精細化,同時也可以豐富地塊/板塊發(fā)展演化的內(nèi)涵。

    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雜志要求:

      {1}來稿如為各種基金項目資助文章,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正式規(guī)定的名稱填寫基金項目名稱,并注明項目編號。

      {2}來稿文責自負。稿件若涉及版權等問題,由作者自負責任。

      {3}本刊對作者原稿所進行的技術上的編輯刪改加工,將不另行通知作者。

      {4}摘要(200~400字,需有簡明的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、結果、結論等,不少于200字)。中英文。

      {5}文獻類型的字母標識: [M]為專著,[C]為論文集,[N]為報刊文章,[J]為期刊文章,[P]為未出版之會議論文,[D]為未出版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(需注明學校),[R]為報告,[CD]為光盤。

      注:因版權方要求,不能公開全文,如需全文,請咨詢雜志社

    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

      北大期刊
      1-3個月下單

      關注 9人評論|0人關注
      服務與支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