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i型花崗巖 元素地球化學 早白堊世早期 紅山子
摘要:紅山子復式巖體位于西拉木倫縫合帶以南、康寶-赤峰-開原斷裂以北,地處白乃廟-翁牛特島弧增生帶和沽源-紅山子鈾成礦帶北東段,由晚侏羅世早期中粗粒堿長花崗巖、粗粒斑狀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早白堊世早期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、花崗斑巖組成。早白堊世早期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具有高硅貧鋁、富堿高鉀、高鐵低鈣、鋁飽和溫度較低的特征,A/NKC比值分別為0.99~1.03和0.93~0.98(均小于1.1),標準礦物C的含量分別為0%~0.42%和0%(均小于1%),tZr較低,分別為727~766℃和743~751℃,具有I型花崗巖的主元素特征。稀土元素總量(∑REE)較低,富集輕稀土元素,Eu負異常顯著,∑REE分別為88.8~154μg/g和132~165μg/g,(La/Yb)N值分別為6.45~13.5和7.79~8.72,(La/Sm)N值分別為5.52~20.5和12.9~19.6,(Gd/Yb)N值分別為0.53~0.69和0.40~0.53,δEu值分別為0.35~0.42和0.20~0.32,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呈右傾輕稀土元素富集型;微量元素富集Rb、Th、U和K,強烈虧損Ba、Sr、P和Ti,中等虧損Nb和Ta,10000Ga/Al大于2.6,(Zr+Nb+Ce+Y)小于350μg/g,具I型花崗巖的微量元素特征,形成于非造山板內(nèi)伸展構造環(huán)境。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的(87Sr/86Sr)i值較低(分別為0.7044~0.7054和0.7047~0.7078),εNd(t)較高(分別為-5.10~-3.99和-4.93~-2.72),鉛同位素比值較低,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的δ18OV-SMOW值(8.60‰~11.4‰)較高,花崗斑巖的δ18OV-SMOW值(-4.6‰~-0.4‰)為負值。Sr-Nd-Pb-O同位素聯(lián)合示蹤顯示,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的巖漿是中元古代源于Ⅰ型富集地幔的年輕下地殼部分熔融的產(chǎn)物。根據(jù)早白堊世早期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、花崗斑巖與晚侏羅世早期花崗巖的接觸界面是I型花崗巖與A型流紋巖(或花崗巖)的化學界面,結合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的內(nèi)、外接觸帶已發(fā)現(xiàn)鈾礦化,支持細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的內(nèi)、外接觸?
地球化學雜志要求:
{1}參考文獻序號與文中標注序號相一致(文中標注序號用上標),左頂格用阿拉伯數(shù)字加方括號標注:[]、[2]……每條參考文獻最后均以實心句號結束。
{2}報道應采用新聞稿寫作形式,文章應采用論文的寫作形式。稿件內(nèi)容須與行業(yè)緊密相關,健康向上、概念清楚、結構嚴謹、語言通順、數(shù)據(jù)可靠、論證嚴密、分析深入、結論合理。
{3}著作權清晰,不存在任何分歧。視角新穎,具有原創(chuàng)性、學術性和科學的嚴謹性。
{4}作者簡介須標注作者的工作單位、主要職務職稱、聯(lián)系方式(電子信箱和電話)等。
{5}文中章節(jié)編號采用三級標題頂格排序:一級標題形如…排序;二級標題形如…排序;三級標題形如…排序。
注:因版權方要求,不能公開全文,如需全文,請咨詢雜志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