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热精品在线视频,思思96精品国产,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,亚洲成在线a

<s id="x4lik"><u id="x4lik"></u></s>

      <strong id="x4lik"><u id="x4lik"></u></strong>

      古代字詞文學常識模板(10篇)

      時間:2023-09-07 17:26:24

      導言:作為寫作愛好者,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代字詞文學常識,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,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,并希望這些內(nèi)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。

      古代字詞文學常識

      篇1

      為迎合高考,教師大多將文學常識、字詞句理解等語文基礎知識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(nèi)容,而難度較大、內(nèi)容寬泛的古典文化內(nèi)容卻受到了忽視,通常介紹寫作背景、作者資料、文字解釋后就要求學生機械記憶。為改善這種情況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屬于傳統(tǒng)文化的內(nèi)容,開展文化滲透教育。教材中最為典型的傳統(tǒng)文化內(nèi)容就是古詩詞,其起源于我國的詩詞文化,不僅能使我們領略古代文學的文字美,還能使我們了解古代的道德觀與核心價值觀。即使在迅速發(fā)展的當代社會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實際教學中,教師要重視備課環(huán)節(jié),正式授課前通過查閱圖書、網(wǎng)絡搜索等方式了解詩詞的作者。絕大部分詩詞體現(xiàn)了一個人的經(jīng)歷,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經(jīng)歷、生平事跡有助于理解詩詞作品,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。例如,講解李清照的作品時,為了更好地解讀她的詞,應當結合其人生經(jīng)歷的變化分將詞歸屬于兩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,李清照與招撫恩愛甜蜜,生活美滿,內(nèi)容以日常生活為主,第二個階段,國家命運改變了其個人生活,受盡顛沛流離之苦,作品的感情也比較惆悵、消極。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后可以全面、深入地掌握詩詞內(nèi)涵。

      2.適當引入網(wǎng)絡中的傳統(tǒng)文化資源

      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除了能將更多的教學內(nèi)容提供給教師和學生,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,刺激其聽覺、視覺感官,為其構建學習語文的廣闊平臺及資源庫。因為高中的學習壓力大,學生在各種考試及高考的影響下反復學習和記憶知識,而這種方式卻并未起到理想效果。各種類型的網(wǎng)絡信息將一個豐富的文化世界展現(xiàn)在學生面前,教師要指導其選擇有用的學習資源,特別是有文化底蘊的網(wǎng)絡資源,與學習內(nèi)容相聯(lián)系,將網(wǎng)絡資源作為延伸性教學內(nèi)容,鞏固學習效果,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。比如,教授《鴻門宴》時,教師可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王立群老師在《百家講壇》中講的有關《鴻門宴》的精彩片段,使學生全面了解故事發(fā)生的背景、過程等,激發(fā)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,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中的禮節(jié)等有關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內(nèi)容。除此之外,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滲透傳統(tǒng)文化信息的流行娛樂作品,如郭德綱的相聲、侯寶林的相聲《改行》、周杰倫的歌曲《青花瓷》等。在選擇網(wǎng)絡資源時,教師必須要保持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,特別要仔細甄選經(jīng)過改編的和傳統(tǒng)文化有關的作品,以免帶給學生錯誤的信息。

      3.巧妙滲透知識中的傳統(tǒng)文化情懷

      篇2

      中圖分類號:G642.0 文獻標識碼:A 文章編號:1671-0568(2011)35-0055-02

      農(nóng)業(yè)院校的發(fā)展趨勢是培養(yǎng)多學科復合人才,人文素質教育在農(nóng)業(yè)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,加強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內(nèi)容。目前農(nóng)業(yè)院校以農(nóng)科、工科為重心,學生大多在高中時以理科為基礎,因此有必要增設人文社科類的課程,讓學生跨學科選課,提高學生綜合素質,同時通過開展系列人文素質活動提升學習氛圍。例如,開展經(jīng)典書籍的閱讀是一個較好的途徑,以華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(以下簡稱“我?!保┑娜宋乃刭|教育為例,人文與法學學院教師組織學生成立“鄱陽湖晨讀小組”,以誦讀法學經(jīng)典著作和儒家經(jīng)典為主,引領了一股學習傳統(tǒng)文化的風潮;學院組織形式各異的傳統(tǒng)文化知識競賽,如“狀元紅”等,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人文學風。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范圍和深度還有待擴大,人文學院教師順應這種發(fā)展需求,開設了多種公選課程。本文以歷史系開設的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課程為例,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滲入教課過程,如何引發(fā)學生學習興趣,激發(fā)熱忱,并就此探討一些教學心得。

      我國史書汗牛充棟,內(nèi)容涵蓋廣泛,交叉性很強,涉及古漢語、文獻學、文字、音韻、訓詁、天文、地理、宗教、民族、官制、典禮、民情風俗等方面的廣博知識。教師要完成一個學期的講授,在課程內(nèi)容設置上必須有所側重,不宜龐雜。中國史學名著的教學以《中國歷史文選》課程為原型,考慮到我校人文與法學學院學生的基礎與授課教師的專業(yè)特長,選擇西周至秦朝這一段時間講授,為增加趣味性,以人物為中心為線索,展開對歷史事件的講述,重點是帶領學生進入紛亂復雜、百家爭鳴的春秋戰(zhàn)國風云時代,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。主要的參考書目有:《尚書》、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、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、《資治通鑒》、《日知錄》、《讀通鑒論》、《廿二史札記》等,其中以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、《資治通鑒》為重要書目。在教學技巧上循循善誘,通過激發(fā)使學生有興趣的知識點來帶動主動學習。

      一、以常識切入,解析姓氏,培養(yǎng)學生興趣

      本課程以全校公選課的方式開設,第一次課是學生能否堅持該課程的關鍵,為培養(yǎng)學生興趣。筆者從學生名字入手,先熟悉每個學生的名字,跟他們解析姓氏的起源,并通過選講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發(fā)展史或者特別事跡,使學生對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如百字姓之首:“趙”,講解從與秦始皇同祖的造父開始,簡述春秋戰(zhàn)國時趙衰、趙盾、趙括等人相關事跡。說明姓之別婚姻,氏之別貴賤的根源,以及同姓不同源等問題。通過豐富的人物故事,引發(fā)學生好奇心。課后,要求他們翻查自己家譜、族譜,了解自己姓氏的由來,配合課堂所學。并介紹一些古代取名與字的禮儀與規(guī)范,說明古人名與字之間的關系,講解古人對名字的期望與理解,其中滲露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深刻內(nèi)涵,如陰陽五行等,因之在現(xiàn)代社會興盛取名字的新興行業(yè)。學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課后會詢問和關注自己的家譜、族史,對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發(fā)展史有探尋的興趣。

      二、精讀選文,擴展閱讀,鼓勵學生熟讀成誦

      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,雖然以人物傳記為經(jīng),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講解,而是突出對原文的閱讀和對字詞文化內(nèi)涵的理解。不追求數(shù)量,以少篇精讀為主,選擇《國語》、《戰(zhàn)國策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等書的美文數(shù)篇,如《越王勾踐滅吳》、《晉楚城濮之戰(zhàn)》、《項羽本紀》等。為讓學生熟悉著作的寫作風格與特點,可精選多篇相關篇章予以補充。在閱讀史籍的過程中,對同一事件的描述,要多書對照。如談到“越王勾踐滅吳”一段,除重點講解《國語?越語》的“勾踐滅吳”外,還將相關片斷“申胥自殺”、“范蠡乘輕舟以浮于五湖”、“勾踐滅吳夫差自殺”等一并作為閱讀材料,并結合《史記?伍子胥列傳》相關內(nèi)容,講述伍員與范蠡兩位人物的傳奇故事,增加趣味性,使學生更全面地體會當時的歷史人物。

      紀述人物須與正史結合起來研讀。離開史實而單純地“綜輯辭采,錯比文華”是沒有價值的,人物的生平以《史記》中的記載為綱,放入歷史背景中講解。如《秦始皇本紀》中論及“逐客”一事,在講述中加入原因分析,并將李斯《諫逐客令》一文并讀,更能讓學生理解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,也能讓學生熟悉先秦文風,從李斯辭章考究、“麗而動”的奏折中管窺到在秦崛起過程中發(fā)揮過重要作用的輔臣群體。又如李斯《上秦始皇書》、賈誼的《過秦論》等文章是對以往歷史經(jīng)驗的總結,警戒當世,垂教后代,文章典雅藻麗,讀之能產(chǎn)生心游目想的美感,可建議學生課后多閱讀,對于一些短小的文章、奏議,則建議學生背誦,如《出師表》等的內(nèi)容。

      講解以精講為主,務求學習對一些基本書籍,更深入地了解,而不是走馬觀花,泛泛而談。課時短少,所以對于課本所列諸多選文,選擇有代表性講解,其余可由學生自學,并寫成讀書筆記,與同學分享討論。

      三、以史為幕,比較閱讀,串講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常識

      選擇美文欣賞之前,應鋪墊歷史背景知識,與中國古代史互為補充,使學生讀文之前懂史,于史實無隔閡,理解當時的土風殊異,人事興衰。在課程教學中串講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知識也是本課程的一個要點,如歷史背景、典故、作者生平與特點,使學生更直觀地、鮮活地進入古代世界,理解古人行為意識,思考特定背景下的歷史事件。

      比較閱讀是強調學生不能盡信書。因先秦時間久遠,材料匱乏,對很多事件的描寫學界都存有疑問,各書之間互相融合,以同一件事在不同書上的記載進行對比,如談到《趙氏孤兒》背景中,春秋時趙氏“下宮之難”的起因時,筆者將左傳所記載的“(魯成公四年)晉趙嬰通于趙莊姬”之故,以及《史記》所記“屠岸賈作難,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”之故,兩個不同的記載形于學生目前,讓學生積極討論,并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典籍,展開思考,形成自己的理解。

      除重點史著外,建議學生對各種史評史考書也可作為參考讀本,形成對中國歷史事件有個整體特征的把握,如《廿二史札記》、《讀通鑒論》、《日知錄》、《容齋隨筆》等,增加對中國傳統(tǒng)史學基礎的積累。

      講解中適當補充文化常識,如避諱、喪葬婚慶習俗、結盟會見禮儀等多種古代禮儀制度,如講到“經(jīng)”,對十三經(jīng)的發(fā)展做總述;論及史,介紹正史的形成過程。啟發(fā)學生養(yǎng)成閱讀的習慣,并建議對《論語》、《道德經(jīng)》等書進行適當?shù)谋痴b。

      四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,結合影視作品,通過討論加深感悟

     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,用動畫、影片來表現(xiàn)戰(zhàn)爭的場面,特別是對于戰(zhàn)爭路線的移動等,有助于學生的理解。如談到秦末農(nóng)民戰(zhàn)爭,講解《項羽本紀》時,項羽的進攻與敗退過程,充分運用視頻,如百家講壇中戰(zhàn)爭路線移動的視頻,運用動畫效果,使學生對戰(zhàn)爭地理位置的移動記憶深刻,帶來強烈的沖擊力。尤其對于戰(zhàn)爭場面,可通過影視作品的宏大規(guī)模,展現(xiàn)戰(zhàn)事的安排與進程,并予以點評其夸大、失真及貼切描述之處。又如對“下宮之難”背景的講解,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大環(huán)境是公室與私室的權力之爭,介紹學界對“下宮之難”幾種不同的理解,請學生展開討論。將《史記》所記《趙世家》、《韓世家》、《晉世家》的內(nèi)容和《左傳》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間的相關記載跟學生進行介紹,再放映電影《趙氏孤兒》,觀后討論。由于學生是在了解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觀看影視作品,因而能將史料記載與電影編劇的改編進行對比,從史學的角度進行討論。引導學生對影片《趙氏孤兒》展開糾錯、發(fā)問、疑慮,如有學生提出影片未體現(xiàn)當時最重要的時代背景,即春秋戰(zhàn)國“士”的背景,未體現(xiàn)出“士”之義,筆者據(jù)此補充“士”的由來與演變,并通過《史記》的記載豐富故事人物趙衰、趙盾、韓嬰等人的形象,使學生更接近史實。課堂討論是必備的一種方式,在設定的討論范圍內(nèi),鼓勵學生暢所欲言,大膽說出自己對事件、人物的理解,如學習《項羽本紀》時,提示學生可閱讀《資治通鑒》中卷8至卷11的記載,參看王夫之《讀通鑒論》中對項羽的評價篇章,以及觀看《百家講壇》中的一些視頻,如王立群解讀《史記》等內(nèi)容,再來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及其敗亡的原因,能使學生對該問題有多層次的理解。

      人文素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,并非能一蹴而就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積淀之深,非一兩門課程可以展現(xiàn)的。本文所提出的教學技巧和教學內(nèi)容設置的設想是基于實踐的總結,目的在于通過合理的引導讓越來越遠離學生的經(jīng)典能重回學生視野。讀史使人明智,在今天網(wǎng)絡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產(chǎn)業(yè)中,能讓學生更理智、更成熟地看待目前歷史的娛樂功能,形成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內(nèi)涵的理解,而真正達到明智的目標。

      參考文獻:

      篇3

      字的創(chuàng)造方法包括象形、會意、形聲、指事、假借、簡化、隨意等。詞的創(chuàng)造方法包括模擬聲音、語素比擬、隨意等方法。葛本儀對漢語詞的造詞法和構詞法進行嚴格的邏輯區(qū)分[4],具有普通語言學價值。

      字的結構是單純的形體上的問題,分為部件和筆畫等下屬層次單位。字的結構方式是在平面上展開,包括左右、上下、內(nèi)外等方式。詞的結構是聲音和意義結合形成符號實體的問題,分為語素組、語素等下屬層次單位。雖然對于表示詞或者語素的字在形體上可能與意義有關系,但是詞或者語素的意義絕對不是由字的一定形體部分的“意義”構成的。詞的結構方式是在線條順序上展開,包括主謂、述賓、定中、狀中、中補、聯(lián)合等方式。

      下面拿漢語“貓”作為例子來分析。

      從詞的角度來看,造詞法是模擬詞義對象的聲音擬聲法,構詞法是一個單純語素充當?shù)膯渭兎?。從字的角度來?造字法是跟一個詞義特征和詞的相似聲音取得聯(lián)系的形聲法,構字法是義旁和音旁左右結構的復合法。構成的“貓”的兩個部件又可以進行筆畫分解,筆畫的結構又分為分離、接近、交叉3種方式。

      下面再舉例說明字和詞在結構關系等方面的不同。一個詞可能用一個字記錄,例如英語的 “I”,漢語的“我”;也可能用多個字記錄,例如英語的“we”,漢語的“我們”。但是正常情況下很難讓一個字記錄幾個詞,除非用速記符號的形式。詞有一個語素充當?shù)膯渭冊~,例如英語的“write”,漢語的“寫”;也有幾個語素構成的復合詞,例如英語的“writer”,漢語的“作者”。同樣字有一個部件充當?shù)膯渭冏?例如英語的“e”,漢語的“人”;也有幾個部件構成的復合字,例如漢語的“從”。英語的字沒有部件,不要奇怪,因為英語的字總數(shù)很少,通過簡單的筆畫就可以區(qū)分,當然沒有必要通過部件這個中間層次進行編碼。這正如,一個比較小的大學直接分系,沒有必要形成中間層次的學院。

      但是,在這樣一些看起來像常識的道理上,不少人仍然出現(xiàn)認識錯誤。林語堂說:研究漢字形體構造與研究西方語法形態(tài)有相同的地方[5]。但是,如果把這種比喻性的相似關系當做性質相同的關系就會發(fā)生錯誤??墒?潘文國還把這個說法當做證據(jù),說中國語言學落后,就是沒有注意這種概念混淆的傳統(tǒng)觀點[7]。

      徐通鏘把漢字中的形聲字內(nèi)部的形旁和聲旁這樣的部件,當做詞中的詞根和詞綴這樣的語素。他說:“‘聲’與‘形’所表示的兩種意義,好像一縱一橫的兩個軸,交叉點就是某個字的意義”。他認為“淺”是形旁“水”和聲旁“戔(小)”的意義交叉的結果,“盞”是形旁“皿”和聲旁“戔(小)”的意義交叉的結果,等等[10][p.105]。

      如果當初用來代表“qiǎn”這個概念的音節(jié)是另外的聲音呢?如果當初創(chuàng)造書寫“qiǎn”這個單純詞的字,用的形旁不是“水”,而是“土”、“灰”、“谷”等等呢?難道“淺”的概念跟現(xiàn)在的聲音和形體有必然的聯(lián)系?這不是違背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嗎?

      這是嚴重混淆文字和語言,混淆字的構造和詞的構造的表現(xiàn)。這跟蔡勇飛提出“單字詞的構詞法”[2][p.105]是一樣的錯誤。

      我們應該承認,創(chuàng)造形聲字的人肯定是在分析了語言單位的聲音和意義以后,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字的形體設計的。但是,這只是許多設計方案中的一個,所以古代異體字多。我們由于無法直接認識古代漢語的意義,所以通過字的結構分析找到語義分析的線索,但是不能把這種線索跟語言意義本身等同起來。因為特定語言單位的意義只有一個,但是為它設計字的線索有很多。趙元任說:“有些字的來歷可以幫助咱們記憶”,不過,字記錄的詞或者語素“的實際意義本身還得要學習?!盵13]

      更加嚴重的問題是:在沒有這些形聲字或者沒有漢字以前的漢語怎么分析?如果“字”是漢語的基本單位,那么沒有文字的原始漢語,就沒有基本單位?同樣,現(xiàn)在還沒有文字的一些少數(shù)民族的語言,又怎么進行這種“字”的分析?如果漢語像越南語言一樣把漢字改革成拉丁文字,那么“qiǎn”怎么進行這種分析?

      即使字的形旁和聲旁的關系,跟詞的詞根和詞綴的關系一樣,也不能從這種結構分析去直接分析語義。從字來看,“形旁只是表示某個語義類別,不跟語言中的具體詞語相聯(lián)系”。[3][p.261]聲旁也是一樣。有的形旁和聲旁甚至跟具體詞語的意義是背道而馳的。例如,“碗”、“橋”的形旁是“石”、“木 ”,可是,“石”、“木”即使當時有道理,但是跟現(xiàn)代漢語中這兩個詞的意義已經(jīng)沒有多少聯(lián)系了。

      同樣,從詞來看,也是這個道理。詞根和詞綴這樣的語素在詞中的語義關系,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詞的意義,但是不等于詞的完整的真正意義。例如,“國家” 不是“正確處理國家和家庭的關系”中的“國”和“家”加起來的意義,“打手”不是“他打了一下我的手”中“打”和“手”加起來的意義。如果說詞組中的詞和詞的語義是加法關系,那么詞中的語素和語素的關系是乘法關系。

      明白了字和詞的不同結構性質,我們就不會簡單地拿學習3500個漢字跟學習幾萬個英語單詞進行沒有邏輯共性的比較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找到正確區(qū)分不同文字類型的可靠依據(jù)。

      2.“字”和文字類型

      文字類型應該根據(jù)字記錄口語單位的主體功能確定。

      裘錫圭認為文字體系的類型由字符(構字符號)來決定,并且把字符分為“音符”、“義符”、“記號”3種。[8]這好像只是把構詞單位語素分為實語素和虛語素,并沒有給詞本身分類。

      “既然文字用來表達言語,所以書寫符號的圖形就應該根據(jù)它們表達言語的不同單位來分成各種類型?!盵12][p.31]古老的文字一般用一個字記錄一個詞,后來在語言經(jīng)濟原則的作用下,這些詞被當作詞的結構單位,成為更多的復合詞中的語素,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局面,自然就出現(xiàn)了幾個字記錄一個詞的現(xiàn)象。雖然詞、語素比較容易識別,但是數(shù)量太多。于是,人們用一個字直接記錄語音單位音節(jié)或者音素。這樣只需要少量的字。如果這種語言的音節(jié)數(shù)量少,例如日語大約100個,音節(jié)字不再分解。否則,像朝鮮的音節(jié)字比較多,就進一步在里面用不同筆畫代替音節(jié)中的不同音素。這種音素化的音節(jié)字,不能叫做音素字,因為表示音素的筆畫不是自由的形體。同樣道理,阿拉伯文字是突出輔音的音素化音節(jié)文字,元音不在字上面體現(xiàn)出來,或者用附加部件在字上體現(xiàn)出來。[15][p.216]因此我們可以根據(jù)字記錄語言單位的主體狀況,把文字分成2種大類型,4種小類型:

      表意文字(1)詞文字:古代漢字(2)語素文字:現(xiàn)代漢字表音文字(3)音節(jié)文字:整體音節(jié)文字:日語的假名音素化音節(jié)文字:朝鮮的諺文輔音突出的音素化音節(jié)文字:阿拉伯文字(4)音素文字:英語等許多語言的文字。把文字分成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,并不是說有的文字只能表達口語的意義,有的文字只能表達口語的聲音。只是從單字的直接功能出發(fā),看它是跟有意義的語言實體單位,還是跟沒有意義的語音形式單位直接聯(lián)系。

      為了避免理解的分歧,我們也可以把“表意文字”和“表音文字”分別叫做“語符文字”和“語音文字”。“語符文字”中的字直接對應形式和內(nèi)容結合的口頭語言的符號單位,包括詞、語素?!罢Z音文字”中的字直接對應口頭語言的形式單位包括音節(jié)、音素。漢字不是“音節(jié)文字”。

      每個漢字記錄的語言單位在聲音形式上一般是一個音節(jié),所以有人把漢字叫做“語素-音節(jié)文字”。這種名稱實際上是把字跟語素的關系和字跟音節(jié)的關系錯誤地等同起來。

      在漢語中字跟語素基本上是一個對應一個的關系,所以漢字是語素文字。但是,字跟音節(jié)的關系一般是多個對應一個的關系,例如“yí”音節(jié)就對應“咦、儀(式)、移(動)、姨(媽)、遺(失)、疑(問)、彝(族)、(適)宜、貽(笑大方)……”這么多的字。但是,如果漢字像日語的音節(jié)文字假名一樣記錄一個抽象的音節(jié),只需要一個字?,F(xiàn)代漢語有大 約1300個音節(jié),如果采用音節(jié)文字只需要大約1300個字。可是現(xiàn)代漢語通用的字就有7000個,字和音節(jié)的數(shù)量是1比5??梢?漢語的字記錄的是具體詞語中的“具體音節(jié),而不是從漢語中抽象出來的音節(jié)”[9]。所以“它是記錄單音節(jié)的詞和語素以及音節(jié)的文字 ”[14]中的“以及音節(jié)”應該去掉。

      善于類推的人也許會不滿意地說:漢字也不是跟語素一一對應的啊,例如“開花”和“花錢”中的“花”。是的,但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說,非常少,而且如果有人帶頭,完全可以用“扌+化”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字來記錄“花錢”的“花”,即使兩個“花”的語音本來就相同。

      3.文字類型和字數(shù)、偏旁、字組

      字的總數(shù)量跟特定語言單位需要的字數(shù)構成反比例關系。

      “在書法家那里,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造型單位……但是拼音文字的數(shù)量,無論哪個民族都不能與漢字相比擬,它們至多也不過數(shù)十個,造型單位太有限了?!盵6]這是“外行人”說了內(nèi)行話。

      為什么字母的數(shù)量比漢語的字的數(shù)量要少?因為字母是表音文字中的字,字母直接對應的是語音單位。漢字是表意文字,字直接對應的是有意義的語素,有的是單音節(jié)的詞。語音單位中的音節(jié)、音素自然比語言單位中的詞、語素在數(shù)量上少。

      不過,事物總是辨證統(tǒng)一的。在用表意漢字記錄的漢語中,字的總數(shù)多,但是記錄一個詞需要的字卻少,平均只要2個左右。例如:“人”、“國家”、“現(xiàn)代化”。相反,英語的 “字”(字母)的總數(shù)只有26個,但是記錄一個詞需要的字,平均需要6個左右。例如:“a”、“do”、“get”、“note”、“study”、 “deadly”、“inverse”、“national”、“beautiful”、“naturalize”、“originality”、 “unfrequented”、“rearrangement”、“unexceptionable”、“impressionability”。

      這種反比例關系,如同數(shù)學上的十進制跟二進制的關系。十進制雖然有“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”十個符號形式單位,但是表示 “”這個數(shù)目只要1位數(shù)字“5”。然而,二進制雖然只要“0、1”兩個符號形式單位,但是這個數(shù)目需要3位數(shù)字“101”。這是系統(tǒng)自我平衡的需要。古代漢語的音節(jié)數(shù)量多,所以單音節(jié)的詞多;現(xiàn)代漢語音節(jié)數(shù)量少,所以多音節(jié)的詞多。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樣的。

      部件和字組在不同文字類型中有不同的表現(xiàn)。

      什么文字需要用部件對字進行內(nèi)部結構再編碼?如果一種文字的總的數(shù)量超過一定數(shù)量,例如超過100個,人們就會想辦法對字進行內(nèi)部再結構,使相對無限變成相對有限,使相對混亂變成相對有規(guī)律。

      例如,詞文字、語素文字因為直接與成千上萬的詞或者語素發(fā)生聯(lián)系,因此字數(shù)量必然成千上萬。因此,包括詞文字和語素文字的表意文字必然會有部件。這些部件根據(jù)詞或者語素的聲音和意義的全部或者局部進行形體上的設計,但是不是等同它們的聲音和意義。表意文字中的部件,因此可以分為“義旁”、“音旁”。有人把“義旁”、“音旁”分別叫做“義符”、“音符”[8]。有的部件因為在設計、演變和改革中沒有或者失去這種明顯的聲音和意義聯(lián)系,就只能叫做“記號 ”,例如“趙”里面的“×”。

      造字方法中的“象形字”是由一個“義旁”構成,“會意字”是由幾個“義旁”構成,“形聲字”是由“義旁”和“音旁”構成,“指事字”是由“義旁”和“記號”構成,“假借字”是由一個轉變功能的“音旁”構成。

      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不會出現(xiàn)部件。因為一種語言經(jīng)過音位歸納的音素是非常有限的,不過幾十個。因此音素文字往往只有幾十個字,用簡單的幾種筆畫就可以設計這些字的形體,不需要再分解成部件層次。

      但是,表音文字中的音節(jié)文字情況就不一樣了。因為有的語言音節(jié)數(shù)量不多,例如日語只有大約100個,所以日語設計的音節(jié)文字,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(jié),不需要把這個音節(jié)再區(qū)分部件。然而,朝鮮語言的音節(jié)有幾千個,作為音節(jié)文字的朝鮮文字,必然會有幾千個對應音節(jié)的字。幾千個字,如果不再分解,記憶起來相當困難。所以,它在內(nèi)部又根據(jù)構成音節(jié)的音素的不同分別用不同部件代表。如果朝鮮文字不是局限在傳統(tǒng)文字漢字的音節(jié)方塊的影響中,那么可以把這些表示音素的部件直接變成獨立的字,就變成更加方便的音素文字。表音文字的部件必然是單純的“音旁”。

      4.字和文字類型的錯誤認識

      如果把字和詞的關系等同起來,就會誤解或者顛倒書面語和口語的關系。例如安子介為了保持漢字的外表不變化,提出“一個大膽的建議統(tǒng)一聲旁的讀音 ”[1]試圖改良那些不合理的形聲字記錄的語素的聲音。他說用“非”做聲旁的字有17個,如果這17個字統(tǒng)一讀“非”就很方便。他用“非”的聲音讀了“悲哀、悲傷、悲痛、悲涼……可悲……”一共28個詞,沒有出現(xiàn)一個跟“非常、非凡……除非……”等詞同音的現(xiàn)象。可是,誰能夠說和聽“非哀、非傷、非痛、非涼……可非……”這樣的詞呢?文字可以改革,語言卻不能這樣大面積改革。這個起碼的語言規(guī)律是不能違背的。

      但是,即使文字可以全面改革,對于文字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如果因為不容易就否定文字改革的普遍性規(guī)律也是不對的。

      徐通鏘完全放棄原來的《語言學綱要》對文字的功能分類,只是從來源上把文字分為“自源文字”和“借源文字”[10]。這就好像把中國人不分工人、農(nóng)民、等,只是分本地人和外國人。但是,有些地方又提到文字的功能類型,例如“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,與印歐語的表音文字體系不同”。

      徐通鏘因為“不少語言文字學家為實現(xiàn)漢字的拼音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”,而沒有最后使?jié)h字被漢語拼音徹底代替,所以提出語言結構特點制約文字發(fā)展方向的理論,證明“漢字難以實現(xiàn)拼音化的改革”。[10][p.386,382,385]僅僅100年時間,在漢語拼音已經(jīng)得到廣泛應用的情況下,就給文字改革這樣一項需要長時期才能完成的工作下這樣的結論,顯得太性急太武斷了。

      胡明揚不僅明確從文字的功能分類的角度,把文字分為詞語文字、語素文字、音節(jié)文字、音素文字,而且批評了漢字是一種“語素·音節(jié)文字”[11][p.163]的不準確的說法,認為“語言的特點制約文字的特點”“缺乏證據(jù)”?!巴徽Z言可以采用不同的書寫符號系統(tǒng)”,對于“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獻的文字進行改革,特別是進行文字類型轉變的改革,必須非常慎重”,才能避免遭到多數(shù)人的反對。[3][p.247,251,266]

      主要參考文獻

      [1]安子介.劈文切字集[M].香港:香港瑞福有限公司,1987.

      [2]蔡勇飛.漢字的構形法和構詞法[J].成都:走向未來,1987,(4).

      [3]胡明揚主編.語言學概論[M].北京:語文出版社,2000.

      [4]葛本儀主編.漢語詞匯研究[M].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,1985.

      [5]林語堂.語文學習法[A].林語堂選集[C].北京:讀書出版社1969.

      [6]毛萬寶.試論書法藝術的共同美[J].上海:書法研究,1985,(2).

      [7]潘文國.試論“中國語言學的落后”[A].語文論叢7[C].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1.

      [8]裘錫圭.文字學概要[M].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88.

      [9]王伯熙.文字的分類和漢字的特點[J].北京:《中國語文》 ,1984,(2)

      [10]徐通鏘.基礎語言學教程[M].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1.

      [11]葉蜚聲、徐通鏘.語言學綱要[M].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7.

      [12]伊斯特林.文字的產(chǎn)生和發(fā)展[M].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87.